2)第81章 大丰收_耕耘贞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泰看来,北方种植小麦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说实话,李泰并不了解小麦与小米(粟)在北方的争斗历史。

  在李泰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小麦本土化了几百年后,才在一堆杂粮中脱颖而出成为五谷之一,后来甚至干掉粟米,成为了北方粮食的带头大哥。

  哪怕南方的水稻成了华夏粮食的代表,但小麦依旧在华夏主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这里有两次关键最关键的蜕变,第一种是从小麦到冬小麦的蜕变。

  这让原本百姓需要从春耕到秋收,除了冬季以外的三季都要劳作,变成了秋种夏收。

  对政府来说,这些百姓省下得时间进一步的增加了平均社会效率,百姓们原本劳作一年,变成了劳作半年,毕竟冬天一般是让百姓窝着,而不是让百姓干活的。

  至于第二点,就是水利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水磨之类的辅助道具的出现。

  说实话,小麦这种东西跟小米相比,还是挺吃水的。

  所以北方想要种植,基本上都需要相对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配套。

  另外水利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很多水磨之类的生产器械发展。

  这让百姓把小麦处理成小麦粉的成本进一步的下降,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因为哪怕汉代时人们就已经发现小麦弄成粉末不但味道变得相当不错,甚至连食物的品种也能够制作成多种多样,但为什么小麦还是没有普及。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磨盘这种东西真不是人人都有的,就算有如果不是水利磨坊,想把小麦全部弄成粉,那也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代价。

  所以哪怕在三国时期小麦的地位得到提升,但也依旧比不上粟米。

  但在到达唐朝后,首先是唐朝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虽然唐朝水利设施都被隋朝的大运河掩盖,但从唐朝颁布第一份水利法律《水部式》,就能看出唐朝水利设施会更加完善,这才让小麦才有出头之日。

  实际上安史之乱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小麦替代粟米的这个过程。

  因为安史之乱导致经济中心南移,因为古代偏见下,一直都认为南方比北方蛮荒,但现实是南方比北方更适合种田,也正如此,这让小麦来了一波爆发期,彻底取代了小米。

  所以唐初这时候,小麦地位真比不上小米。

  正所谓江山社稷,可不是江山社麦,这能看出,小米在北方有着无可动摇的顶尖地位。

  “农业学府虽研究种植,但严格来说,在粮食作物中以研究种植小麦为主!”

  李泰此刻对着阎玄邃回答,

  “小麦相对小米来说,虽然有着不耐旱,口味差的缺点。

  但只要选择种植得地方得当,将小麦研磨成粉来改善口感,再加上它的产量比小米要高。

  最重要得是它秋种夏收,利用了几乎不干活的冬季,让百姓

  请收藏:https://m.57ty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