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势前不存理_大唐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听王伾的话,太子又动摇起来。

  良久,他对王叔文说:“就算给韦皋、高岳、杜佑封王,世袭藩国,也无不可罢......”

  王叔文又激动又痛苦,他对太子说:“之前我们见韦皋、高岳都是忠臣良相,认为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但如今看来......殿下你可得知道,当初武周也正是借封禅泰山,宣扬‘革唐之命’的!”

  “封禅的经典论据,似乎都是儒生制造出来的;而封建天下,也是儒生们津津乐道的圣贤之道。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我皇唐待儒生不薄,他们也未必会借着什么符瑞之说,来摇动国本吧?”太子现在稍微又燃起了些斗争意志,但对斗争的严酷性还抱着幻想。

  故而刘禹锡不以为然,他对太子说:“我唐立国来,信佛的有,信道的也有,却真的没有将儒学立为国本。儒生想要入仕,却又被门第和科举所拘限,有大批沉沦不得志的,积怨颇深,未必心向我唐。昔日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就因行霸王之道,不得儒生认可,儒生便在汉宣之世蜂拥而上,居然要求汉家应早日择选大贤,禅让于彼,故而王莽篡汉,岂无他们在背后支持?依愚见,封建论和封禅论都可驳倒,但不能寄希望于儒学,且此后朝廷得择选佛或者道为显学,只因儒学对至尊大权实在有害,一旦被其挟持,后果不堪设想。”

  “先生大才,足可驳倒封建论,这非但是寡人的想法,也是陛下的意思!”这时太子急切想请刘禹锡出山。

  刘禹锡便说,我自然当仁不让,不过才学有限,害怕会因此败事,以我的看法,只要委任另外一人足矣。

  “莫非是?”

  “然也,正是河东柳子厚。”刘禹锡报出了朋友的姓名。

  太子对柳宗元的才学当然毫无意见,而王叔文也深表赞同。

  此刻又是王伾畏惧,他说柳宗元先前可是任职于光州巡院,和卫国公高岳间的主宾关系那是相当密切,高岳待之如父对子般,现在让柳宗元来驳斥封建论,岂不是“所嫁非人”乎?

  “是何言也,子厚岂是公私不分之人,而今郡县、封建的论争关乎整个天下所归,子厚并不会袖手旁观。请将此事,交于在下。”刘禹锡将王伾说得羞惭莫名,接着就向太子主动请缨,说柳宗元服丧期间,先是前往邠宁依托他在那里当幕僚的叔父,随后再转而南下,准备前去鄂岳、湖南游学,现在恰好在商洛道中,我愿追及,恳求他行此事。

  数日后,刘禹锡突然被任命为“太子括书使”,说是要替东宫前往民间收集各色图书典籍,以备刊印储备,便出了京。

  对此无人有什么额外的怀疑,一时间权德舆、刘德室、李绛等,都前往灞桥为他践行。

  而延英殿内,皇帝则向宰相们挑明态度

  请收藏:https://m.57ty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