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三章_金瓯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参加宴会的子侄亲贵,一律赏一顿柳条鞭,吴王妃罚到马房里去割草、拌大豆,充当饲马的奴隶。这种为军队服务的奴仆,他们称为“阿里喜”。

  阿骨打就是这样表率他的军队的。

  这一年,阿骨打已经五十五岁了。长期的战争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同时也破坏了某些生理机能。他预感到自己也可能像他的几个兄长一样不会活得很长久,唯恐在这短促的一生中不能完成他的远大目标,是造成他思想中最大的恐惧。因此目前他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着急地要想促使它的实现。在他接见赵良嗣、马扩前的十多天中,的确在居庸关附近一带视察军情地势,了解辽方动态,考虑进一步的行动。签订条约、履行义务,都不过是一时利害上的权宜措施,根本不是他的生活信条。他签署了协议,并不打算遵守它。“行动”才是他的信条,行动是促使事业实现的唯一手段。可以说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行动中。

  当前,捕获天祚帝在他心目中已成为次要的任务,已经交给大太子粘罕。他的头脑中同时迅速出现几种方案:他绝不能轻易放弃燕京城这个重要的政治、军事基地,萧普贤女的残辽政权,必须予以彻底的摧毁,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考虑的是,如果这次宋朝出兵,能够顺利取得燕京,那么,也暂时只好置燕京于外府,而要尽占居庸关、南、北口等形胜之地,使燕京城随时可以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如果宋军不能成功,他就名正言顺地直接出兵去攫取燕京。一个政权与另一个政权的关系,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比较实力的强弱,以势凌人,在某些时期可以相互利用,到了另一个时期就必须以兵戎相见,最终非把对方灭亡不可。除此以外,其余的抽象概念都是不存在的。

  现在他已经掌握到有利的时机,接近于可以实现他的理想。他唯一的顾虑就是时机是否成熟到可以让他一举荡平辽、宋两朝的程度。宋朝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力量很差,但毕竟是个庞然大物,它到底有多少伎俩,还待观察。

  杨可世入燕的消息,曾经使他震惊一下,幸亏紧跟而来的刘延庆的败绩、赵良嗣的乞师,让他完全放下心来。他答应赵良嗣的条件也无非是“走着瞧罢”的意思。燕京城拿下,还与不还的主动权仍操在他手里。如果他不愿还,要找个借口,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除非发生了迫使他不得不交割的客观事实,否则是很难改变他的主观意图的。

  在与赵良嗣旷日持久的谈判中,他没有虚度时日,他作好了一切军事准备。赵良嗣辞别回去的第二天,他就发动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突击战。他自己亲率大军直扑居庸关,同时征调在应州的粘罕一军直下南口,另派宗

  请收藏:https://m.57ty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