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二章、起步 6_时空之门161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董滩口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枝江市下属的董市镇。在后世,这里只是中国的一个普通的乡镇,但是董市镇遗传了来自明清的风气血脉,也是个遍地各种小企业的乡镇。

  在明末这个时代,董滩口号称“半于邑城,商贾云集”,又是军事要地,宗教圣地,也是经济枢纽。当地共有300多家字号,1000头毛驴上街驮运货物,年经营额大约相当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物流兴盛,商业水陆交通运输业发达,手工业作坊的也非常繁荣。

  董滩口主要行业有粮食加工整米、榨油、豆作酥食、酱园;棉花加工有轧花、弹花、纺线、织布、踹染等;金属制品加工有金、银、铜、铁、锡、缤铁(白铁)铸造等。还有生产草编、香炉、方斗纸、棕麻绳等,行业多达50种,产品几百种。

  万历四十七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王书辉一行人坐着马车,出了枝江县城一路向西,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就到了董滩口。刘怀季说董滩口是枝江县最繁华的所在。这话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即使这种规模的贸易集市,在王书辉眼中完全不算什么,但是董滩口也是他在明末看到的第一个兴旺繁忙的场所了。

  在前往董滩口的路上,就能看到一队队的毛驴,驮着各种货物在路上行走。到了董滩口附近,一边是辽阔的长江,一边是繁忙兴旺的集镇。王书辉看着眼前的情景,觉得这才是古代社会应有的样子。

  董滩口像一切没有功能规划的古代集镇一样,处于一种无序的忙乱之中。集镇狭窄的街道上,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本身街道就很狭窄,都没有王书辉的马车宽呢。这种情况下,王书辉只能留下三个二等家丁在集镇外看管马车,王书辉和朱微妏在刘怀季的引路下,带着三个小孩儿和两个家丁走了进去。

  董滩口这里的建筑和王书辉以前见过的南方古镇的建筑样式相同。白墙灰瓦,举架颇高,但是两层的建筑也不多。各个商家对于自己商店的牌子态度不同,注重脸面的就会用木质上漆的匾额标明字号。一些小商家,就随便用个布帆写上名号。这里店铺的规模普遍不大,前面是批发零售各种商品的门脸,掌柜和伙计在那里接待顾客。走在街上能听到一些店铺后面的院子里也人声嘈杂,明显的是在进行生产。

  大客户一般都有固定的采买对象,他们会把负责运输的队伍人手,直接派到商家的后院去。像王书辉他们这样在大街上走的,除了那些第一次来买货,查看各个商家的货物的外地客商,就是一些普通城市居民,前来采买日用。

  董滩口这个集镇,在明朝应该算是比较大,两横两纵共有四条两三百米的街道。刘怀一没有领着他们瞎转,而是把王书辉领到他原来的老板

  请收藏:https://m.57ty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