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驳侄儿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政令得失安在?就算是我的过失,你大胆说没关系。”

  苏轼也不客气,啪啪啪三大炮:“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赵顼悚然。

  然后苏轼这大嘴巴下来就在同僚里边宣扬。

  主张被小小一个苏轼给挡了,王安石很气恼,屡次阻止赵顼对苏轼的任命。

  赵顼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说道:“苏轼与我所学及议论哪哪都不一样,还是让他干别的吧。中书条令交给吉甫合适。”

  于是交给苏轼一个繁杂的差遣——“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

  而“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

  吕惠卿对王雱摇头:“苏轼没有城府,不会是我们的对手,不过此子巧舌如簧,易动人心,不可久居圣主之侧。”

  王雱继续落了一子巩固中腹:“如此,你我自为之。”

  熙宁二年七月,吕惠卿被提拔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章惇到京,王安石见之大喜,恨得之晚。立刻委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一个叫曾布开封小官上书言政,说为政的根本有二:曰厉风俗、择人才;其要点有八:曰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王安石立刻召来相谈,接着推荐给赵顼。

  赵顼召见,授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的职位,不久又授予集贤校理、同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三日之内就接连收到了赵顼的五份任职文书,蹿升为新党第三号人物。

  苏油在郑州忙碌之时,还要提起笔来驳斥自己侄儿的观点。

  学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古代学识都掌握在贵族诸侯手里,没有夫子的有教无类,没有他的弟子三千,礼尚不下庶人。

  可至大宋今日,乡间岁末,亦有郊社,秀才行文,宿老领礼,这就是文字的教化之功。

  识字率,是考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能够转换成国家消费水平层次的重要指标。

  苏轼说的那些问题都存在,介甫公说的建学校也当行,但是两人其目的,太急于利!

  世有功,亦有利,功可在千秋,利见于一时。

  植树千山,必出秀颖,蓄驹千骑,必有骏良。设臣不得学,如今不过眉山一狡徒耳,如何能得陛下之用?

  苏轼因庆历中事否定各地建立学校的可能性,偏颇了。

  介甫公将学校与科举直接关系起来,这同样也偏颇了。

  学校的目的,不是要人人科举,变成人才,而是要普及教育,提高识字率,使人具备自学的能力。

  有了这个能力,好学者自然可以精进,成为国家的栋梁。

  驽钝者也能读懂国家条令,遵法守礼。

  人非生而知之者。

  夫子的伟大,是让庶人得到了问礼的机会;学

  请收藏:https://m.57ty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