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条路一通,太行山中丰富的煤铁资源就能够供给真定府,整个对辽前线都不愁了。”

  宋用臣一咬牙:“那就修!”

  沈括反倒是有些头痛:“先去看看铁路再说吧。”

  太原,先秦以前为冀州,上古九州之首。

  左太行,右吕梁,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韩信岭横亘于前。

  幽幽汾水从中流过,冲击出一个南北长六百里,东西宽八十里的晋中平原。

  南边是霍山口,过去还有一个小平原——临汾平原

  隋末,李渊、李世民驻守晋阳,因古有唐国之称,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世称“龙城”。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灭北汉,由于憎恨太原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对龙城风水的恐惧,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

  直到三年之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修城,至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晋中平原有数条河流灌溉,又因开发较早,农业发达。

  城东南不过二十二里的汾河边,就是宋朝的大冶所,永利监的所在。

  那里出产一种盐,叫碱盐,是用碱土熬煮而成,熬盐的盐户成为“铛户”,岁煮十二万五千余石,所得的盐虽然“苦恶不堪食”,但是也曾经是河东路老百姓的生活必须品。

  说起来很可悲,所谓的碱盐,其实就是混有大量芒硝的盐,整个河东路的碱土,硫酸钠含量很高,在苏油这等吃货眼里,根本就不该作为食用盐使用。

  这个奥秘其实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蜀中被破解,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能够将芒硝与食盐分离。

  但是蜀中的情况是针对以氯化钠为主的卤水进行的,在太原,却要用到另一套方法。

  这不光是一场让河东路老百姓吃上“甘盐”的努力,还是一场经济战。

  张天师在研究盐卤的过程中,发现芒硝在低温是溶解度远低于食盐。

  而太原的冬季异常寒冷,但是燃料却非常丰富。

  因此可以在冬季熬盐,之后放到户外冷冻,大量的芒硝就会析出,再加入碱土溶液,如此反复数次,在生产大量芒硝的同时,最终得到足够浓度的盐水。

  再通过蜀中制盐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甘盐”。

  有了甘盐,河东路麟府和五台山的夏盐辽盐走私才得到有效遏制,而大宋利用芒硝制作优质印染皮毛产品,以及琉璃、玻璃、瓷器、纸张,肥皂,开始反攻辽国和西夏,不但足以抵消造盐的成本,还能获取更大的收益。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至今都还在持续,不过麟府过来的夏盐从私盐变成了公盐后,永利监生产食盐的功能降到了次要位置,利用地理与气候优势大力生产芒硝,上升到

  请收藏:https://m.57ty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